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
强化机构设置 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南海区市场监管体系情况
发表单位:市编办  发表时间: 2016-11-27

近年来,南海区在省、市编办的支持指导下,不断强化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在优化机构设置、创新监管方式、拓宽监管渠道等方面深入研究,扎实开展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机构设置,规范市场监管机构工作职责

南海区历来重视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改良市场监管机构设置,强化市场监管力量。

2013年,南海区以编委名义印发《佛山市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整合原由市场监管、卫生、工商、质监等多部门负责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并搭建起区镇两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2014年,印发《关于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的职能说明和设置指引》,就分局管理职能、管理架构设置、人财物配置作出说明和指引。

2015年,按照上级部署,南海区积极稳妥开展市场管理机构改革,承接工商、质监部门归属地方管理,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相关职能,组建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了确保顺利平稳过渡,我办会同组织部、财政局及其他业务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议,明确工作计划,落实相关责任,督导工作进程。20159月,南海区印发新市场监督管理局“三定”,市场监督管理局加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合理对原有部门的内设机构进行归并调整,适当强化职责较为重要的业务部门,如增设审批服务科,整合相关审批职能,优化工作流程,强化业务科室监管职责;把原来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拆分为特种机电设备安全监察科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科,原来的质量科拆分为产品质量监管科和质量发展科,以更好地履行相关监管职责,服务地方企业。

在编制和人力配置方面,南海区也对市场监管机构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如,在设置镇街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时,明确桂城、狮山、大沥各增加行政编制4名,九江、西樵、丹灶、里水各增加行政编制3名。各镇街增加中层副职1名。上述增加的编制和中层职数专项用于镇街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并按照最少32人,最多59人的人员配备方案指导各镇街配备监管人员。工商、质监部门落地后,虽然机构由副处降格为正科,但保持原有编制配置,人员待遇按原身份套定,同时研究解决编外人员管理问题,保持人心稳定,强化监管力量。

(二)借力数据统筹,加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续监管

在商事制度改革的促动下,南海区市场主体出现“井喷”,从2013年底的接近14万户、到2014年底的16万户、201517万户、到今年6月底突破18万户,创造了一次又一次新高。截止至20166月底,全区各类商事主体达180430户,比去年同期增长9.7%,增速迅猛。仅在2016年上半年,南海区新设立个体工商户7463户,新设立私营企业5360户。

激增的市场主体数量,为后续的市场监管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为适应商事改革“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以及后续监管需求,南海区数据统筹局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在梳理制定《南海区企业经营范围标准用语规范》和《企业监管平台证照匹配规则》基础上,开发了企业监管平台。该平台以企业库、地图库为基础,对接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实现企业工商登记后实时、智能识别分发企业登记信息给对应许可部门及属地镇街开展企业监管工作,适应了商事改革“先照后证”业务需求,解决“证、照”数据失联的监管难题,突破部门间条块分割,大大提高了部门协同性。通过平台的使用和标准的规范,解决因行业统计口径混乱等问题(如执照上经营范围“制造业与榨汁机”、“食品加工与卖烧鹅”等表述)带来的后续监管缺位,同时通过与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的对接,将巡查监管任务下沉网格,也将区直部门对企业的服务、许可、监管执法、奖励惩罚等数据推送到基层做数据支撑与监管依据,当网格员巡查中发现的企业超范围经营或无证照经营的情况可快速回推企业监管平台,使得市场监管及许可部门及时认领与应对,实现普查专办、查办分离,解决了“九龙治水”和执法资源不足的难题。同时,还可通过数据综合应用分析及时发掘监管漏洞,实现企业监管的精细化治理。

(三)完善监管清单,构建权责明确的市场监管格局

2014年,南海区开展了权责清单编制工作。其中,由区编办负责牵头编制市场监管清单。在编制过程中,要求各部门针对各自管理的行业或领域,按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要求,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监管措施和涉及的执法职权,制定监管标准(包含准入标准、生产经营活动标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准)。监管清单分为21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涉及28个机关事业单位,涉及监管事项747项。通过监管清单的制定和实施,因应市场主体准入登记制度改革,强化市场主体“宽进”后的“严管”工作,坚持放管并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监管模式,逐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格局,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丰富监管手段,创新监管工作机制

在丰富和创新市场监管手段方面,南海区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比如,区食药监局引入食品安全检测车,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格农产品,构建起市场自检、快筛快检和监督抽检“三检联动”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检测车既可担任市场检测裁判长,通过流动式监测,定期到市场快筛快检,出具官方检测数据,监督评价市场自检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客观,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又可通过快检数据分析,确定风险产品及重点违禁药物,制定系统的法检计划,为监督检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持。

再如,南海区积极探索食品小作坊监管的法治创新,通过创建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在全区推行食品小作坊集中管理模式。具体做法为:要求申请备案的食品小作坊进入镇街食品集中加工中心经营,按照行业标准装修生产场地和配置设备,并由食药监部门对进行核查,对验收合格的小作坊颁发“备案通知书”,准许加工生产,同时要求获得备案的食品小作坊办理营业执照,成为合法的经营主体。通过这一举措,将食品小作坊纳入法治监管轨道,南海因此成为我省地方政府贯彻《食品安全法》中率先出台配套政策监管食品小作坊的先行区。

(五)拓宽监管渠道,构建网格化治理新模式

20142月,南海区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式,在个别镇街率先开展“社区治理网格化”综合试点工作,将首批9个部门的88项任务清单纳入网格管理。20161月,南海区专门成立政务管理办公室,赋予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建设与管理、协调、指导、督办、考核等管理工作的职责,政务办下设网格化管理科,在机构上强化网格化治理的统筹作用。

南海区的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以基层治理重构为目标,将社会治理网格化与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相结合,以直联为统筹,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挥驻点团队的统筹引领作用,主动融合网格化,构建“直联+网格化”互融共进工作机制;以互联网+政务为手段,以大数据支撑技术创新,在全区统一研发区、镇街、社区三级实时联动的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和灵活实用的手机终端APP20164月底,南海区又将“南海政务通”微信平台融入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群众通过微信公众号即可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构建起“人人都是网格员”的社会治理局面。截至628日,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累计收集巡查对象数据超过60万条,发现问题10.7万条,问题办结率达到96.6%。通过网格化治理,实现了社区基础数据全面、精准、及时的采集,打破部门间行政资源壁垒,把“大市场”、“大综治”、“大安全”、“大市政”、“大城管”等基层治理资源有机统筹起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成为联通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加强市场监管力量的新渠道。

二、存在困难和建议

(一)基层持有执法证人员偏少的情况严重影响南海区市场监管工作的开展。由于公务员编制较少,区级和镇街不得不聘请编外人员辅助工作,以镇街市场监管局为例,编外人员占监管人员总人数的88%,而编外人员又不符合参加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的条件,无法领取行政执法证件,导致一定的执法风险。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建议上级部门就编外人员执法问题进行指引。

(二)基层监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偏低。由于监管队伍中缺乏专业型、技术型的人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与新职能的要求并不完全适应,监管队伍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为监管力量不足,镇街聘用一些编外人员辅助管理,但由于待遇不高,新招录人员归属感低,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在今年,由于南海区承担着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等重大任务,工作量骤增,这一问题更加凸显。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按照上级部署,紧密结合南海区实际,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探索在镇街组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形成权责明确、协同工作、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执法管理体制,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

(二)以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理顺区镇双管的市场监管机构管理体制,将监管力量进一步向基层下沉,深度整合监管力量。

(三)进一步加大社会治理网格化推进力度,充分整合资源,按照“扩面提质促实效”的工作方向,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事项入格,完善信息平台功能,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监管。南海区编办 毛星供稿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粤ICP备10052230号 版权所有:f28365
建议使用分辩率 1024*768 、 IE5.5 以上版本浏览
地址:佛山市岭南大道北12号市政府大院9号楼 邮政编码:528000
电子邮箱:12310@foshan.gov.cn